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北海旅游 >> 北海旅游资源 >> 正文 >> 正文

庄子一个人,若能从倏忽回归混沌,方可真正

来源:北海旅游 时间:2022/12/11

庄子的《应帝王》是内篇的最后一章,在它的篇章末尾处,记录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寓言。

既然庄子以这个故事作为收尾,那么想来也是寓意深刻,其中必定大有文章,内容是这样的: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正视听食,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庄子“混沌之死”的寓言

这个寓言就是说,南海有一个大帝,名字叫做倏,北海有一个大帝,名字叫做忽,中央这个地方也有一个大帝,他的名字叫混沌。倏与忽常常相聚在混沌所处的地方,而混沌也非常热情丰盛的款待他们两个,从不亏待他们。

有一天,倏与忽这两个人觉得总是去混沌那里吃吃喝喝,也没有报答些什么,所以非常不好意思,于是二人就商讨着要报答一下混沌的恩情,怎么报答呢?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眼、耳、口、鼻等等这七个窍孔,用来看东西、听声音、饮食与呼吸,唯独这个混沌没有,他们觉得混沌之所以称之为混沌,就是因为他的这几个窍孔不灵光,于是就商议着为它凿开七窍,来报答它。

可是结果呢,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他们很努力地帮助混沌凿开七窍,每天都凿开一窍,第一天眼窍开了,终于能看到东西了,然后他内心的混沌就死了七分之一了。

第二天混沌的耳窍也被凿开了,终于可以听到世间美妙的音乐,动人的声音了,然而混沌又死了七分之一,就这样一天一天的凿,经过七天七夜的努力,混沌的七个窍孔终于全部被打开了,可是混沌却死了。最后只剩下倏与忽,混沌消失不见了。

从倏忽回归混沌,这才是真正的“应帝王”

为什么《应帝王》中这一则“混沌被谋杀”的寓言,会被安排在庄子内篇的最后,作为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等等所有庄子思想表达的收尾?庄子最终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什么?

其实也很好理解,我们一向都是觉得外在的视听能力,以及七窍所能带给我们的感官感受,才能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这些便是身体的主宰,是我们生命的帝王。

但是庄子却认为,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不论你外在的视听能力,辨识能力是如何的强大,那个位居生命的中央,内心的混沌才是你生命真正的帝王。

倏忽是通过感官外求,即是有为;而混沌则是通过心灵内求,代表无为。我们众生的现状,都是“凿死”心中那个纯真无暇的混沌,然后拼命的去外求,“倏”和“忽”就是指急匆匆的样子。

而庄子则是启示我们那个真正的丰盈之地,可以时常款待倏忽,能量永不枯竭,可以滋养生命的帝王之所,在于我们心中的混沌。从倏忽回归混沌,从有为回归无为,这才是真正的“应帝王”。

庄子说过:“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一般我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让自己成为钻营取巧的工具,不要让自己成为人世的累赘、欲望的奴隶,也不要让自己让自己成为聪慧的主人。

实际上,这句话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阐释。就是当我们放弃一切的有为,然后回归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混沌”的状态,一种“应帝王”状态的时候,

那么你就变成了真正生命的帝王,可以“为谋府”,于世俗之中运筹帷幄,可以“为事任”,担当一切天下之重任,可以“为知主”,能开广大无边之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