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北海旅游 >> 北海旅游优势 >> 正文 >> 正文

雄安马家寨传统造船业从鹰排船模到乾隆御用

来源:北海旅游 时间:2022/10/11

“一只不足10公分的鹰排(渔鹰船)船模,因材质不同能卖至元(人币,下同),赶上制作一条鹰排的市价”。雄安新区唯一传统造船非遗传承人姜琳祥,这位马家寨村80岁的老匠人,谈起两年前这件事仍然很兴奋。

雄安新区唯一传统造船非遗传承人姜琳祥

雄安新区安新县马家寨,是中国北方唯一一个世代以排船(造船)为生的专业村,老匠人姜琳祥说:“马家寨排船样式有上百种,有30多米长专事捕捞的大型海船;有20米长专事漕运的对槽和艘子;更多的是供白洋淀人劳动和生活的四舱、五舱、六舱;供当地人渔猎休闲的工具,主要有鹰排子、鸭排子、枪排子”。

为客户制作第一只船模

姜琳祥说:“马家寨排船代代相传,没有图纸,也没有模型可供参考,全凭一代代老匠人心传口授”,他说:“制作第一只船模纯属意外,那是年秋天,当时他所在五四群众社接到北京怀柔水库10条运输船订单,来洽谈业务的人员要求做个模型带回去给领导看。

这单业务交工后,送到北京的模型,辗转到天津造船厂工程师刘万成手里。刘万成也是马家寨人,他把这船模做了切割,绘制了白洋淀造船史上第一张剖面图。他说:“如果这只船模保存到今天就成宝贝了”。

姜琳祥向记者展示一种生产工具模型——提水龙

雄安新区文化学者冬子李介绍,民国时期,马家寨村有“东兴”、“永顺”、“两益公”等8大造船坊,还有数不清的家庭作坊。在这个小村里,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娃娃,排船人人都有一手,无论锛凿斧锯,还是撂线放木,都身怀绝技。

抗战时期,也曾为“三小队”和“雁翎队”排船,支持抗日战争。年后,国营安新县造船厂90%以上的工人都是马家寨人。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船厂倒闭。

小船模扮演大角色

姜琳祥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唯一一位传统造船非遗传承人。年,河北大学教授李涛来马家寨寻访非遗,请姜琳样和他当年的老伙伴打一条四舱渔船,放在大学里供师生做教研。

姜琳祥制作的船模——一帆风顺

姜琳祥说:“当时有一种告别排船生涯的仪式感,心里有点难过。没想到几天后,安新县一位县领导找到家里,请我做一批船模。当时心里还纳闷,县里工作这么忙,领导怎么还有心思玩这东西?后来才明白县里要发展大旅游,小船模也要扮演大角色”。

那一年,他率领几个老伙计,一口气做了近百条船模,卖了20多万元,相当于5年排船的收入。他说:“做梦都想不到,原本是送亲戚朋友家哄孩子的小玩艺儿,而今正在变成一个新行当和一门新生意。一只不足10公分的鹰排船模,因材质不同能卖至元,赶上一条鹰排的市场价”。

马家寨工匠三绝活

姜琳祥说,马家寨工匠有三个绝活。一绝是“量材使用”。买树时,一看树叶有无“焦梢”,如有焦梢,树的根部可能腐空;二看“树疤”是干疤还是水疤,干疤无碍,如是水疤,则树质有毛病;三看树皮,光润美观,树质就好,如有树龙,则有裂缝,不可用。伐树时随弯就弯取材,绝无浪费。

白洋淀水区的群众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船,但是传统的人工木船多被铁皮船和玻璃钢船代替。

二绝是“甩线一手准”。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线,而马家寨的工匠则量材使用,可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安新县艺术家王迦梁开玩笑说,这些工匠是最早运用圆周率和微积分的马家寨人。

三绝是“放印子”,即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洞孔自然成不规则状态。然后,船工选一块合适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水木匠再造水上产业链

姜铁桥是雄安新区唯一传统造船传承人姜琳祥的三儿子,他22岁就掌尺(带班师傅),成为马家寨最有名的水木匠(造船工匠)。

年春天,他从山西下庄水库排船(造船)回到家里,对父亲说他想兼营养殖。因为有上次尝试织网的成功经验,父亲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不料这次养殖尝试初战失利,亏损10多万元。姜铁桥对大公报记者说:“如果当初浅尝辄止,马家寨的产业链上也就缺了生态养殖这一环”。

姜铁桥在家中的船模制作坊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

初中毕业的姜铁桥,在马家寨多名水木匠中算是高学历,不过马家寨排船,就和农民种地一样,沒有图纸,也不用拜师学艺。姜铁桥说:“自打记事就看着父亲排船,父亲的工具箱,就是自己的玩具盒儿”。他甚至说排船不需要天赋,有天赋的孩子都上学去了,也没时间学排船”。

出生于年的姜铁桥,22岁就掌尺,他陪同二爸(二叔)带着本村近百名工匠,在天津造出了长30米的海洋捕捞船,虽着年龄的增長,他的足迹遍布北京、天津、石家庄的大型水库。后来又把造船业务扩展到山东、山西、甘肃、陝北和东三省。

手工织网仍然是姜氏家族生态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图为工人们正在赶制渔网。

年,姜铁桥不顾父亲的劝阻涉猎织网行业,使马家寨传统造船业首次实现跨界经营。

姜铁桥:“在排船业务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织网业务支撑了马家寨个体经济10年的发展。因为这次跨界经营取得了成功,更有信心探索新的项目。在图门江排船时,我对产自东北的池沼公鱼产生了兴趣,一有空就去养殖场给老师傅帮忙,很快就掌握了这个新鱼种的养殖技术”。

公鱼价贵鲤鱼一倍多

池沼公鱼,又称公鱼,是分布于黑龙江、图门江下游以及鸭绿江中下游的特殊鱼种。公鱼个头小,只有8-9厘米长,营养丰富,适于北方水库湖泊放养,最大的特点是不用投饵料,对水质无污染,是一种生态环保项目。

“公鱼主要出口日本,每公斤30–40元不等,比白洋淀的鲤鱼价贵1倍多”,姜铁桥说:“从东北引种在水库放养试验取得成功,但在销售环节上出了问题,致使10余万货款变成死账”。

姜氏家祖世代都是吃手艺饭,不谙生意场险恶,于是父亲劝儿子到此打住。姜铁桥年轻气盛不愿认输,在二哥姜汗桥的鼓励下,闯过生意场上又一道难关。

孵化业务连年倍增

东北公鱼引种取得经验后,姜铁桥和姜汗桥兄弟,又将南方的银鱼成功引入北方,他們放养的水面,从京津冀向西北、东北扩展,经营着10余座大型水库,水面超过20万亩。年产优质成鱼万公斤,销售收入超过多万元。

鱼卵孵化床业务成为姜氏家族产业的新增长点,图为鱼卵孵化床库房一角。

姜铁桥发现,在鱼卵孵化、捕捞、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中,鱼卵孵化是产业链的最前端,技术含量最高,附加值最大。然而,这一块自己并不掌握。姜铁桥说:“我们与供应商达成协议,购进鱼卵孵化床的同时,连孵化技术一同买入,使这一产业成本降低10%”。

年,姜氏兄弟生产鱼卵孵化盘1万个,年至年连年倍增,今年生产鱼卵孵化盘4万个。

姜铁桥说:“起初我们将过剩的鱼卵孵化盘低价处理,后来发现,生产出售鱼卵孵化盘,本来就是一个赚钱的好项目。去年生产的卵孵化盘八成自用,今年产量增加了二成,但自用率不地五成。经营卵孵化盘战线短,风险小,利润大。从自主生产鱼卵孵化盘,以自用为主,到兼做销售,减少了成本,增加了收入。一减一增单项目营收增长了一倍半。虽然今年投入鱼苗数量与去年基本持来,但整个产业链上的收获,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深水巧布迷魂阵

迷魂阵,又称白洋淀的水银行,只要在水里给鱼蝦鳖布上迷魂阵,渔民就可坐等数钱了。姜铁桥说:“尽管迷魂阵奥妙无穷,但作为传统捕渔方法,白洋淀渔民驾轻就熟。传统的迷魂阵主要有苇箔、大密封和网片巧妙编织,形成一圈环一圈的迷宫。

白洋淀渔民仍然坚持用传统方法捕鱼

“深水迷魂阵与传统迷魂阵的不同,还不仅仅在于建材和布局方法的创新,真正的难点在于人不象在浅水里,可用手直接操作,用眼睛看着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实现。深水迷魂阵渔网一次成型,从水面置于米深的水底,全靠一根绳,象在天空中放风筝一样,看水势也要看水流方向”。

据渔业专家称,掌握深水布阵的人非常少,一般完成50米的布阵操作就很不容易,而能将迷魂阵布于水深米以下的漁民,在京津冀除姜铁桥外,目前还沒有发现第二人。

白洋淀传统捕法迷魂阵

船队开进颐和园

“年,我与马家寨的排船(造船)师傅一起复制了慈禧太后的御舟安澜。到90年初期,这条豪华御舫已不能满足颐和园的接待需要,颐和园让我们复造乾隆御用的喜龙舫”。

雄安新区马家寨排船匠人辛文生(大公报记者顾大鹏摄)

雄安新区马家寨排船匠人辛文生对大公报记者说:“尽管这条古船,同样没有任何照片图纸和技术文件,但我们有了复制安澜的经验,并不像第一次那样紧张。年春天开始施工,第二年剪彩时更名为太和舫。太和舫是参照颐和园石舫的样子,按比例做了放大处理,看上去非常漂亮。安澜和喜龙舫复制成功后,各地旅游景区找到我们,也要仿造颐和园的龙舟画舫。马家寨航行在各地水库和湖泊里的大船有上百条,光维护维修就是一项不小的任务”。

马家寨排船匠人在颐和园复制乾隆喜龙舫玻璃钢船体底部。

马家寨村的匠人给颐和园和北海公园造船,有几代的传统。不过,年23岁的辛文生初次进京时,只是在北京地坛公园和怀柔水库练手艺,尽管在此后的四五年里,他已由工佐(学徒)升了掌尺(师傅),但是他被选到颐和园带班,已是20年以后的事情。

复制慈禧安澜

今年69岁的辛文生老先生说:“初到颐和园主要是维护六七十年代马家寨造的旧船,但每年也要造几十条尖头小木舟。活不算重,钱不少挣,可是,这种轻松快活的日子并不长。

辛文生保存的慈禧太后御舫安澜匾额拓片。

记得是年秋天,颐和园负责业务的师傅带我到故宮博物館,从保险柜里拿出一块匾,匾上刻着仨字‘安澜’,后来才知道这是慈禧太后御舫的匾额。这位师傅对我说,上边让我们重造‘安澜’画舫,供国家接待重要来宾使用。我一听就吓懵了,这玩艺儿俺见都沒见过。当时,只知道这是日本人给老佛爷祝寿的礼品,除这块匾沒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

“山穷水尽的时候,我想起了昆明湖一号舫,那是马家寨匠人为新中国诞生的献礼作品,这条豪华大船在颐和园服役30年后,由我与贾忠老师傅将它拆解”,辛文生说:“马船家传统排船就靠一把斧子,图纸和模型全记在心里,拆这条大船时,我把各种数据记在一个小本上,还草绘了一个样图,没想到这张草图却帮了大忙。

马家寨排船匠人将故宫垂花门和长廊骨架置入乾隆喜龙舫船体之上。

“船体造成了,上部建筑造型怎么办?是中式还是欧式?当时谁也说不清。我们把颐和园垂花门和周边的长廊,按船体比例搬到船上,做上部装饰,这就是现在京城以及全国各地风景区龙舟画舫的雏形”。辛文生说:“后来才知道,慈禧太后的安澜,下部是中国传统的龙舟,上部却是欧式装饰”。

颐和园浅水初试游业

“到90年初期,这条豪华御舟已不能满足接待需要,颐和园让我们复造乾隆喜龙舫。有了制造安澜的经验,再造喜龙舫就不再是难题。这次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清华大学和中国渔船研究所的帮助。我负责绘图,他们派出的专家负责制作技术文件,标注吨位、安全系数、数据关系等,马家寨传统造船技术第一次有了完整的数据模型”。

年,马家寨排船匠人复制的乾隆喜龙舫投入运营

到年,颐和园大型龙舟画舫的码头和水上游路要改造,一时行不了大船。为弥补游客水上游览缺憾,颐和园旅游船队要求辛文生帮忙。他先后投入20多条小木舟,开通了秀漪桥至南湖岛的浅水游路。辛文生说:“主游路改造完成后,这条浅水游路,作为特色项目保留了下来,临时帮忙,变成了长期合作”。

马家寨排船匠人按故宫建筑原样为乾隆喜龙舫做顶做装饰

这一年,辛文生注册了白洋淀造船公司和平安(北平、安州)旅行社。他把颐和园旅游船队业务交给大儿子,把造船修船业务交给二儿子,。马家寨的传统造船业,逐渐滋生出现代造船业和旅游业的萌芽。

东淀头建雄安匠人谷

雄安新区文化学者冬子李向大公报记者介绍:“白洋淀自古就是京津冀地区主要是水路交通枢纽,以津保(天津至保定)内河航运为主的水路交通,北达北京琉璃河,南通邯郸,西至保定,东接天津港至渤海。这一连接京津冀幅射华北腹地、内蒙和中原地带的水上大动脉,直到上世纪60代才彻底告罄”。冬子李说:“雄安新区的设立,对盘活这一水上历史文化资源有了机会”。

冬子李的想法与辛文生不谋而合。早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前,辛文生依托平安旅行社,初步实现了颐和园与白洋淀游客互通互利服务。他还在东淀头卖下50亩地,计划以土地入股与颐和园组建平安旅遊开发集团,建设雄安匠人谷(非遗保护博物馆),恢复津保内河航运航道,开展水上旅游和生态保护,重塑马家寨船文化新型产业链。

掌尺人回乡捉商机

“马家寨排船(造船)工匠,掌尺(师傅)有五百人,加上工佐(帮工)超过一千,一大半长年在北京和天津排船和搞古建。这两年,外边的业务明显少了,很多人回家捕捉商机”,安新县白洋淀最年轻的掌尺人李永胜预测:“雄安新区大规模城建一旦开始,这千八百工匠根本就不够用”。他向大公报记者透露,他与几个哥们儿准备组建一家造船和古建公司,与雄安新区一起成长。

雨中马家寨匠人李永胜走出家中小院接迎来访者(大公报记者顾大鹏摄)

年,干淀五年之后,白洋淀重新蓄水。那一年,李永胜17岁,这位马家寨最年轻的掌尺,完成了北京紫竹院的画舫,匆匆返回家。父亲说已经拿下白洋淀上千亩土地13年的经营权,根据协议要投资上百万元,建设白洋淀荷花大观园。

李永胜说:“父亲交待的任务,一是造一个水泊梁山宫,一是搭建《荆轲刺秦王》水上拍摄场景,还要根据剧组要求造一条大船。更有意思的是,我们还穿越时空客串古燕人,为英雄荊轲饯行。有了这次做演员的经历,我们自编自导,推出了一场又一场的情景剧,让荷花大观园火了好几年”。

大观园赚首桶金

“在北京排船,掌尺与工佐同酬,每天80元,一年下来也不过三五万块钱。搞旅游收门票,就像开了印钞机,一天就收好几万,赚了人生第一桶金,买了房子和车子”。

李永胜说:“搞旅游经商和掌尺排船不一样,掌尺只管技术,把活干好就行,不用太操心,也没有什么风险。搞旅游经商是和社会打交道,不知道水深水浅。有一年,几个外地人推销日本皇军服和战刀,让游客着装拍照留念。我问这项目能挣钱吗?对方说先试用,挣不了钱道具白送。

白洋淀旅游码头的早晨(大公报记者顾大鹏摄)

“第二天,果然有游客着装拍照。我媳妇儿说她觉得这些游客有点不对劲儿,我沒在意。果然一周后这事上了央视,我被警察带走。家里人被吓坏了,觉得水木匠还是守本份,干排船活安全。恰好签订的承包合同,这时也快到期了,顺水推舟,把苦心经营10多年的买卖转让了出去”。

藏经阁坚定转型信念

“经营荷花大观园赚了点钱,盖了新房,父亲说大门上建个古门楼。我去容城亮马台买琉璃瓦,老板问我建个什么样的?我比划了半天也没说清。他拿出了一本书翻开让我选,没想到建个门楼,还有这么多讲究。这本说叫《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作者马炳坚,是北京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我买了元的材料,人家送了这本书”,李永胜说:“我把这本书当《圣经》”。

雄安新区成立前夕修建的水上栈道,让游人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亲近白洋淀(大公报记者顾大鹏摄)

不几天,李永胜被选调到保定莲池书院修藏经阁,这个项目的总指挥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马炳坚。李永胜在古莲花池,还有幸结识了中国著名的古建瓦石专家刘大可和古建彩绘专家姜振鹏。李永胜说:“古莲花池藏经阁这次奇遇,使我坚定了从排船向古建转型的信念”。

网上搬兵建园林城

“马家寨排船工匠掌尺有五百人,加上工佐超过一千,有一大半长年在北京和天津排船和搞古建。这两年,外边的排船和古建活明显少了,很多人都回家捕捉商机”,李永胜说:“马家寨匠人重义气,轻利益,伙计们出去干活,掌尺和工佐同酬报。匠人低头干活行,跑业务都发怵,业务很难做大”。

记者第三次来到马家寨时,他刚拿下定州一个万元的古建项目。他说:“‘大锅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水泊梁山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改一改。几个老伙计准备组成一个合伙公司,有钱算钱股,没钱技术入股,赚了钱按股分红”。

李永胜带领马家寨匠人为北京紫竹院建造的画舫(李永胜供图)

李永胜预测:“雄安新区大规模城建一旦开始,不愁没生意,就怕这千八百工匠不够用”。他向记者透露,他有一个匠人圈,集聚上百位南北造船和古建民间高手。李永胜特別提到苏州朋友穆匠坊,他在苏州有个古建队伍。他们互通商业信息,交流南北古建技艺。李永胜半开玩笑说:“我以雄安的名义向他发出预约,他愉快答应,将来一起共建雄安园林之城”。

推荐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