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北海旅游 >> 北海旅游优势 >> 正文 >> 正文

奋进的广西文旅广西南丹于守艺中创

来源:北海旅游 时间:2022/11/10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www.bdfyy999.com/

国际在线广西频道报道:车,在云雾萦绕的冬季清晨,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盘旋穿梭。在一座山前,多栋独具瑶族特色的房子挺立在青山翠叠的环抱中,这里正是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里湖王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房子的对面,是一个正在开发建设的旅游景区,景区的瑶族文化印记已十分明显。

“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里湖王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摄影庞祺

南丹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境内生活着汉、壮、瑶、苗、水等少数民族,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在济南发布,“广西南丹: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保护与传承”名列其中。那么,南丹县是如何让非遗“活”起来,让非遗加速进入百姓视野、融入百姓生活的?

南丹县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在南丹县境内,非遗文化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地群众将铜鼓、牛角、瑶王印、粮仓等元素融入建筑,许多传统技艺流传至今。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祖宗流传下来的财富,如果我们不去传承,久而久之,这些技艺就会消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传承人黎芳才说,多年来,他多次走进村寨、社区、校园等地,进行铜鼓舞展演、培训,也到过国内多个城市及法国等地进行演出。

截至年12月,南丹县拥有《瑶族服饰》《壮族蚂拐节》《壮族铜鼓习俗》《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等4个国家级非遗名录,有《白裤瑶打陀螺》《白裤瑶年街》《苗族服饰制作技艺》等13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名录、6项市级名录和85项县级名录。

南丹县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中陈列的传统工具摄影庞祺

据南丹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梁新源介绍,近年来,南丹县重点依托非遗项目、传承人及保护平台开展活态保护,通过凸显南丹旅游开发的文化气息与本土特色,与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了民间自发组织、官方(政府、企业)大力支持的新型模式,重新焕发非遗文化的活力生机。

南丹县通过打造全年性民俗节庆品牌,不断弘扬非遗文化。梁新源举例说:“我们利用春节期间的壮族蚂拐节、元宵节前的白裤瑶年街节、壮族‘三月三’等民俗文化节庆,通过铜鼓舞、白裤瑶陀螺技艺、白裤瑶吹牛角、壮族板鞋舞、壮族敬牛节等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为旅游营声造势。”

白裤瑶年街节上的打铜鼓表演摄影韦乐

同时,南丹县加强非遗与景区景点静态和动态的融合发展。该县目前与非遗结合的三大旅游区块,主要为以白裤瑶文化为核心打造的歌娅思谷景区、以壮族土司文化为核心的丹炉山景区、以农业景观与壮族稻作文化为核心的巴平景区。这些景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均突出融入当地的民族非遗进行美化装饰。

歌娅思谷景区的特色民宿摄影黄月芬

此外,南丹县开发非遗旅游商品,在促进旅游消费的同时,也让非遗产品焕发了新活力。年,在南丹县第一届旅游商品评比大赛中,获奖的17个文旅作品均与非遗文化息息相关,如陀螺挂饰、朵努手绣·娅饰系列、壮族送亲服等作品,都充分体现了非遗文化的活态展示。

打造白裤瑶文化“旅游廊道”

据悉,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重要支系,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南丹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南丹县歌娅思谷旅游景区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梁怡梦介绍,安置点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白裤瑶特有的民族风情,正是南丹发展旅游的灵感。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里湖王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旅游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13.7亿元,已建成里湖王尚、八圩社区、八圩瑶寨3个安置点,并配套广场、幼儿园、农贸市场、居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安置移民1.35万人。它不仅实现了白裤瑶群众的安置功能,还依托白裤瑶的独特文化魅力,发展旅游产业,通过旅游产业带动白裤瑶群众发展致富。

“我们坚持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并重,按照科学的开发保护模式,分级开发。预计景区于今年5月试运营一期工程,目前,主体部分已经完工,正在进行装修部分的建设,二期工程我们将打造一个洞穴实景演出剧。”梁怡梦说。

一名瑶族妇女在织布摄影黄月芬

“我们当前正在申请‘中国白裤瑶民俗研学’基地,基地专门做深度体验游项目,通过展览、展示、展演和体验等形式,让观众全方位感受非遗文化。”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第一书记”黎夏表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人对生活的体验感追求也在不断升级,她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非遗被更多人熟知。

目前,安置点组建了一个文旅合作社,开设有白裤瑶民族工艺展示中心、铜鼓坊、织绣坊等扶贫车间,让具有市场运用能力的非遗传承人,运用他们的技能和市场营销能力,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广西壮族自治区级传承人黎政军,是铜鼓坊的负责人之一。他希望能将白裤瑶的经典文化传承给搬迁群众,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吃上“旅游”饭。黎政军的非遗传承方式,正是众多南丹县非遗传承人的一个生活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南丹县与贵州荔波县签订了《构建黔桂旅游合作示范区框架协议》《旅游景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丹·荔波世界白裤瑶“大瑶乡”旅游景区联合开发协议》等文件,着力打造南丹-荔波世界白裤瑶文化“旅游廊道”,推动南丹景区与荔波小七孔互为犄角、有效衔接、错位发展。

借旅游让更多人爱上非遗

近年来,广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力度,助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借旅游让更多人爱上非遗。

白裤瑶年街之陀螺竞技摄影韦浩

“十三五”期间,广西先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发展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南宁、河池、北海等市制定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柳州、桂林、河池、防城港等市制定出台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非遗保护、传统艺术保护、京族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条例,隆林、三江、恭城等少数民族自治县制定出台了包括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项目等方面的保护条例。

年至年6月,广西公共财政预算文化投入.4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广西重大特色文化项目建设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传统村落建设等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在推动非遗活态保护的前提下,鼓励地方开发旅游业的同时,注入非遗元素,用旅游发展来展现和提升非遗魅力,同时也赋予旅游业更强的生命力。年,“中越边境非遗之旅”成为文旅部向境外游客首推十二条中国非遗旅游线路之一。(文黄月芬庞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