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园林让我们找到了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港湾。你喜欢旅游吗?你喜欢去颐和园、北海公园,还是喜欢豫园、瞻园呢?你知道这两组园林都有什么不同吗?而私家园林又是怎样产生的,又有什么特点吗?今天我们就给大家来说说这些问题吧。相信您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就会懂得私家园林里原来有这么多学问,引人入胜。
特点私家园林有一个特点就是小,它没有皇家园林那么大。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想占多大,就占多大。所以皇家园林一般都很大。比如承德避暑山庄。还有汉朝的上林苑,纵横平方公里。而私家园林就不行,因为他需要用钱来买。所以有的就是一个小庭院,装点得很有意境。比如小桥流水,亭台轩榭。
承德避暑山庄它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像皇家那样讲求长生不老。古人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得其乐,自我修炼。
苏州狮子林卧云室上图是苏州狮子林卧云室,明代的谢徵就曾在此写诗曰:
朝卧白云东,暮卧白云西。白云长共我,此地结幽栖。
那么造私家园林又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一样的。他经常是自已的庭院,或者买一小块地,造亭台楼阁,弄点石头,做个山水。我进入到这个中间,那就与世隔绝了。这其实属于古代文人精神上的追求。其实,私家园林的起源也和这个精神的体现是相关的。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私家园林产生的背景吧。
兴起私家园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以前,中国很少有私家园林。不过,我们还是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汉代的袁广汉。它所造的园,是文字记载较详的第一座私家园林。
《三辅黄图·苑囿》:“茂陵富民袁广汉,藏镪巨万,家僮八九百人。于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
当然这样的是极少的。真正大量的造园林,那就到了魏晋南北朝了。如果说其中的社会背景,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魏晋南北朝,兵荒马乱,简直民不聊生。
当然还有五胡乱中原,朝代更替频繁。政治上士族集团矛盾重重,互相斗争,争权夺利。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还有就是社会上,北方民族南下,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争夺生存空间。于是就有了一场场混战。我们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混乱、黑暗、动荡。
在这种情况之下,无论是士族还是庶族,都不能把握自身的命运。按说,中国古代的儒家文人都是很实在的,很入世的。积极干预世事,甚至干预朝政。但在当时的环境中,干预朝政是很危险的。于是他们就逃避了。就连著名的乱世枭雄曹操都写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诗句。那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种茫然。
曹操而在这种情况下,最后的逃避就是躲到深山老林里去。远离城市。他们喜欢大自然,喜欢到深山里去。这样就有了对自然美的追求。不过这样的追求还有别于黄老之术,不是追求长生不老。
第二、文人追求一种心灵的放松与安静。
比较典型的有陶渊明。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还有他的《桃花源记》,那就是逃到没有黑暗的动荡的,互相争斗厮杀的环境里.
再比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这些人都是一些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等。他们放浪形骸,浪漫不羁。
赵孟《竹林七贤图》他们在山林里自得其乐。比如嵇康,是个音乐家,哲学家。整天里弹琴赋诗,饮酒作乐。再说刘伶,一天到晚都抱着个酒壶,躺在牛车上,常醉不醒。他嘱咐赶车的人,拿着把锄头,死便埋我。就这样浪漫。后人就把这些魏晋名士称为魏晋风度。
这就深深的影响了园林艺术。所以私人园林又叫文人园林。那里面寄寓了文人们的特殊的追求。当然,我们也知道,《桃花源记》里面的村庄,那是没有的。文人们知道,像竹林七贤一样,逃到深山老林里面,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就在自家里做一片园林出来。于是私家园林就这么出现了。
上海豫园豫园原本就是一座私人园林,始建于明代。园主人是四川的布政使潘允端。从年起,就在那个潘家宅院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然后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建成了豫园。
在这个世界级的大都会里,他围出一片园林。你走到那里面去,就会有一种感觉。仿佛远离了外面的喧嚣。不过,现在我们已经不好感受到了。为什么呢,因为游人太多了。要知道古代这种园林都是自己家里的,私人的,不对社会开放的。几个朋友在一起,读书喝茶弹琴等活动。这就体现了逃离社会的特点。
而我们去欣赏园林,就一定要想到这些。否则,你是不会真正感受到它的美的。所以我们说文人园林还有一种更深的追求。这甚至可以说是私家园林的灵魂。
灵魂我们在说文人园林的时候,会说另外两种艺术形式:山水诗和山水画。这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兴起的。但它们绝不是巧合。而是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在魏晋南北朝前,没有纯粹的山水诗,都是人物故事,社会上的事情。到了魏晋南北朝,纯粹的山水诗就有了。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中的重要一类。
山水画也是一样。魏晋南北朝以前是没有的。以前都是人物故事。山水都是点缀,作为背景出现的。也很幼稚的。
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我们知道,今天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里面最主要的一个画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这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和园林同时产生和兴起。它都突出一个词,那就是意境。
而谈到意境,我们也能从色彩上看出来。一般的皇家园林,那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而私人园林,都是白墙灰瓦,朴素淡雅。让人看上去,那么有意境,有内涵,有气质。有一股书卷气。
岳麓书院下面我们看这是江苏同里镇退思园。这是一个小镇子上,远离大都市。左边这是一个枋。你可以设想一下,一个私人家里,来了几个朋友,聊天喝茶。那是多么的惬意。那不是我们今天去公园里,游人如织能体会得出来的。意境就感觉不到了。
江苏同里镇退思园下面是南京瞻园,这里有山石嶙峋有小桥流水,就感觉好像到了大自然里,山水之间。完全忘却了这里原来是大都市里。这就是做出了意境。
南京瞻园
书院园林也是属于私家园林。当然也要有一种净土的感觉。这样才会有心情读书。寺庙园林也是。这三类都是要有一种意境,一种安静的感觉。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风俗不一,这也影响到了园林。
园林的地域性广东番禺余荫山房院
广东番禺余荫山房院就具有南国园林的典型特点。它由于较早的开放,和西方接触,所以有西方建筑的特点。大家看这种彩色窗户,就是西洋建筑的特点。
广东番禺余荫山房院岭南园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受到南方瓜果丰富的影响。把这些元素融入其中。下图是广东番禺余荫山房院的墙壁,画了植物果实。两边的对联很有意思。为爱鸟声多种竹,欲知鱼乐且添池。人与自然在这里达到了和谐统一。而且还有一点,那就是对联也做成了芭蕉叶的形状。
为爱鸟声多种竹,欲知鱼乐且添池。如果我们去旅游,看到这些园林,除了以上这些,还要注意园林的一种手法。
欣赏借景是园林常用的一种手法。
就是把别处的景色借到这里来。如颐和园,它就借用了玉泉山的景点。
颐和园下图是无锡寄畅园。它把无锡的惠山的景色也借过来了。它原本是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后来到了明嘉靖初年,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得之,辟为园,名为“凤谷山庄”。
无锡寄畅园园林的装饰,都有艺术感。
就是一个镂窗也有各有特色。大家看这是江苏留园长廊的镂窗。
江苏留园长廊小的地方也有情趣
古人就是这样,讲究生活的情趣。讲究意境。即使一个很小的院子,也要做出点意境来。像下图,古树,古藤,一方水池,别有情趣。
浙江青藤书屋最后的话私家园林,它是在喧嚣的环境中产生。它是来自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它是人追求心灵的放松,给我们内心一个宁静的港湾。于是无论在原则上,还是处理手法上,那么的贴近自然,顺乎天然。没有一丝的造作。
虽然,他们没有像竹林七贤那样的高山流水,但是即使在小院子里,也能找到属于自已的一分静谧,或者叫几个朋友搭建属于自已的小圈子。
我们在这个纷纷扰扰的社会,或许有几分繁杂,但是,如古人的私家园林。我们岂不是也能找到自已的内心深处的港湾。比如晚上的读书时光,静下心来写一篇文章,或者几个好友,在一处谈心,不论世事。那又怎能说不是自已的私家园林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