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
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魏明帝曹叡会不顾一切阻挠、不惜一切代价要将承露盘拆运到自己皇宫。他把这样一件重要的礼器迎接过来,不止是为了“接神仙、饮仙露”,而是要保佑自己的和魏国都能“长生不死”,只可惜事与愿违。而传说中提到的“铜人落泪”之说,这里给出一个大胆的猜测:
试想,每天承接到的“仙露”不可能就在盘子上放着,那不很快就蒸发了吗?承露盘又如此之高,人是不可能上去直接收集露水的。所以,在承露盘、铜人和铜柱之间也许存有管道和储存容器,以保证“仙露”有效运送下来。而当拆卸之时,承露盘中留存的露水大量溢出,加上同时又出现了重大伤亡事故,兵士们以讹传讹,便把这一事件神话成了“铜人流泪”。铜人“流泪”了,这简直太符合文学作品的需要了,所以后世文学作品必然对此大肆渲染。正因这铜人的“眼泪”,唐代诗人李贺还专门写过一首《金铜仙人辞汉歌》:他在序言中写道: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诗是这样写的: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多么哀伤至极的句子,原来,那铜人是在为汉家天下的消亡而伤心落泪呀。
汉建章宫遗址
今天的承露盘,坐落在北海公园太液池琼化岛上追溯了汉武承露盘这么多奇妙的事迹,我们不禁要问,今天是否还能看到它的遗迹?
还真的可以,在北极北海公园的琼华岛上就矗立着一座完整的铜仙承露盘。当然跟汉武帝承露盘比,这只能算是一个“微缩景观”。有传说,这座承露盘上的铜人就是汉武帝承露盘的铜人,在清代出土发现后被运到北海安置。然而光是从体量上看,就知道完全不可能。有意思的是,此铜人服饰正是汉代服装,而没有穿着清代服饰,显然是完全秉承了汉武铜人承露盘的记载。北海公园旅游宣传片中的承露盘截图
这座建筑面积18平方米,下砖砌方形台基,配有各种装饰附件。方基座中间是八角形汉白玉石须弥座,座高0.61米,上面竖立汉白玉石蟠龙柱,高2.80米,柱上立铜铸仙人双手擎铸铜之盘,呈承接露水之状。铜仙承露盘曾被视为“四旧”而被砸毁,蟠龙石柱摔成三截埋在土内,四周的石护栏都被拆掉,铸铜仙人铜盘被摔分离,胳膊及手指摔断多处,后经周恩来总理指示予以收存,年被有关部门批准修复。有关北海公园铜仙承露盘,至今留下史料甚少。笔者曾专门向多位古建专家及公园文化宣传部门请教,也曾查阅相关资料,但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极为有限。欣慰的是,获赠珍贵老照片,在这里呈上以飨读者。
铜仙承露盘老照片传说,清高宗弘历(乾隆帝)为纪念汉武故事特建此铜仙承露盘,是为点景之作。乾隆确实曾做过数首《承露盘》诗,现举其中两首:耸峙青霄万丈亭,凭将天露炼元形。汉皇若果升仙去,安得人间有茂陵。(《承露盘其一》)露重金鏶候,承来珠颗匀。却殊汉宫物,泣下铜仙人。(《题洋菊四十四种其四承露盘》)由这些诗作可见,乾隆对汉武遇仙故事和承露盘的传说确实念念挂怀,心向往之。
另外,在一部传统评书《官场斗》,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刘罗锅和和珅斗智的故事中,也提到了乾隆和承露盘的故事:
和珅说:“万岁,当年汉武帝曾设‘铜仙承露盘’,我主何不效仿?如取天明前之甘露,拌以玉粉,连饮七七四十九天,定能延年益寿!”乾隆一听,哎,这主意不错。好!立即传旨:修建“铜仙承露盘”。有人问了:什么是“铜仙承露盘”呢?您现在逛北海就可以看到,在“甘露殿”前边,有一根雕龙石柱,柱子顶上,站着个铜人儿,双手托着铜盘子,这劲儿(学铜仙托盘状)。哎,那就是“铜仙承露盘”。干什么用呢?接露水,把露水接来,拌上玉石粉,喝下去!照理说,和珅出的这馊主意,不可信哪。没人信。谁信哪?哎,也别说,乾隆信啦!要不怎么说迷信哪。迷信,迷信,一迷糊,他就“信”了!乾隆还真虔诚,整天嚼一嘴石头渣子,也不嫌牙碜。还说哪:“饮用甘露拌玉粉,七七四十九天,怕不够吧?嗯,我得喝九九八十一天!”哎,这不是倒霉催的吗?——虽是戏说,却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承露盘,依然笼罩着无数的迷雾,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破解真相……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