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北海旅游 >> 北海旅游发展 >> 正文 >> 正文

年轻过,没老过,强风吹拂的养老攻略扑面而

来源:北海旅游 时间:2023/3/31

父母衰老的到来,远远超过儿女的想像和准备。

一直以为他们还不错,能吃能喝,身体检查也是经年的老毛病,但是突然有一天,他们就变化了。上学的孩子一天不在眼前,就会担忧;但独居的父母,三天不见并不觉得担心。他们才六十出头啊,还生龙活虎呢,但他们就是变化了。儿女眼里的他们,过去的几十年,那么艰难困苦都走过来了,就相信他们一样可以运转自如地对付自己的晚年。可面对老去这件事,谁都是新手啊,年轻过,没老过,请问有那么一颗珍视宝宝的心去珍视老人吗?他们倒地的时候就如中空的大树,突然仆倒,猝不及防。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以前无法明白,等真正失去时,才发现自己一直是小孩子,等那个替我挡住风雨、挡住死亡的人不在了,我才长大。

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越来越想把老人安顿好,养老就是养自己。把父母养在哪里好呢?家里、机构、社会、既不着家也不去机构的极端模式?当自己日日打拼也累成泥的时候,什么样的养老方式是理想的,是符合老人心理的,是能长治久安的?

父亲去世前,身边随手放着现金好几万,红色的百元大钞散在那儿,毫无用处。他在家里死去,猝不及防,无人可救。如果能一键按铃就好了,如果给他装个摄影头就好了,如果他就在睡在我们隔壁就好了……从未意识到,七十岁的他有那么老了。因为在杭州,他的土话别人听大不懂,他渐渐就不要出门了,他还是执拗地要回家,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去。“乡音无改鬓毛衰”,曾经权倾朝野、名满天下的贺知章,告老回萧山老家时,依然对乡音敏感。养老的第一要素还是要这个熟悉的故乡。

城秘探寻了很多种养老的方式,每一种都有利弊,极致的有带着父母四海八荒去旅居养老的。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宁愿看着一路的鲜花死去,也不要待在家里老了,她的心愿击中了好多人的僵硬现实。有这么一颗摇滚心的母亲和一个早早拥有了自由时光的儿子,才能拥有如此极致的养老体验。但是正常的呢,细水长流的呢,可普惠更多老人的模式有吗?

年,蓝城提出“同城颐养”概念,即基于当代长者生活需要打造,以“友好、社交、开放、关怀”为理念,提供一种无界融合的颐养模式,让老人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家园里,生活在城市中心,生活在儿女身边,生活在乡音中,安然养老。

实现“人人皆可幸福至死”这一终极目标,我在努力,你也在努力吗?

▲西湖边的老人图自城秘特邀摄影师肖奕叁

今年过年前的一天,夜里凌晨3点,我接到电话,奶奶骨折了。半夜起来上厕所,滑了一下,一屁股坐到地上,髋关节骨折,动不了了。只能不停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可是老房子结构不好,爷爷睡在二楼,压根什么都听不到。

直到同住在一楼贴隔壁的邻居租客,听到了异样,跑来查看,才发现了瘫在地上的奶奶。

此时,她已经呼喊了将近一个小时,筋疲力竭。

奶奶平时挺硬朗的,这种突发的状况让人防不胜防。有时,居家养老就像北京的防疫,百密一疏。每每想到那一小时里,奶奶的恐惧和绝望,我们的心就揪成一团。

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在同济大学年3月以上海地区老旧小区的调研结果中,居家养老占比达到96.6%,这一数据,与日本、台湾等地区的“”结构趋于一致。

▲同济大学年3月针对上海地区的最新调研结果,与日本厚生劳动省年7月和台湾卫生福利部年12月数据结构基本吻合。

国家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也曾在年的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说过,“经过实践论证,我们基本上是‘’,98%的人居家,2%的人进机构,98%的一部分是靠社区的支持性服务,而不是替代性。”

换句话说,“养老服务格局”比一度风靡的“养老模式”(即“90%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更接近我们的养老现状。

居家养老,无论老人或子女,在心理层面容易接受,一来是因为符合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尽管如今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但儿女尽孝、赡养老人始终符合绝大部分中国人的三观。二来,居家养老可以维持现有生活方式和社交关系。在熟悉的生活范围和社会关系中生活,可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再者,居家养老的成本相对较低。一方面较之机构养老经济实惠,另一方面,对于子女来说,也远低于旅居等模式中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

而“未富先老”的现状下,居家养老面临着无数问题与挑战。奶奶是幸运的,入院当天,家属就在病床前围了里三圈外三圈。但对于很多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来说,“孤独死”,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

▲独居者的等待图自城秘王叔

大倾城讲到一个例子:每天回家经过四楼时,她总会不由自主地用力嗅一嗅——四楼住着一位独居老人。

她时常忍不住替这位老邻居担心。10年友邻生活里,这位老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渐渐衰弱。老人尤其是独居、失智老人,一日三餐往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常常是一碗面、一包速冻饺子就了事。

医院年对大约名老年住院患者进行的营养状况调查中,NRS(NurtritionalRiskScreening,即营养风险筛查)评定结果,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6.42%;而采用MNA-SF(MiniNurtritionalAssessmentshort-form,即微型营养评定简版)进行评定,营养风险发生率则达到50.12%。

换句话说,将近一半的老年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倾向,但由于症状不典型,在常规诊疗中,常被认为是正常的衰老现象而被忽视。

目前传统小区的居家养老模式,在生活照料的问题上,存在无法回避的难题。

余家奶奶的老伴儿过世后,子女们希望能够请一位住家保姆,方便日夜照料。余家奶奶开始没答应,三番五次说,不想和陌生人一起住,可以照顾好自己。直到儿子半开玩笑地告诉她,不请保姆,只好送去敬老院了。奶奶立刻被“恐吓”到了,马上改口,那保姆要请的!

确实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众对社会养老机构有着较为极端的印象,“养老院,不要打我爸爸”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

▲大众对社会养老机构有着较为极端的印象

一方面,没有血缘纽带和亲情滋养,机构养老能提供给老人的情感慰藉有限。再加上养、护、医、送四大功能分离,服务者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层次不齐,专业、负责的老年护工和管理人才短缺,生活在养老院,在老一辈看来,常常意味着被遗弃,意味着凄惨的晚年。

另一方面,非营利性的社会养老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因而好的社会养老机构,往往价格低廉,但一房难求,排队入院得排个好几年。离休干部李阿姨,在杭州市第一福利院里住了十多年,即使子女们希望她回家来住,她也一口拒绝。

显然,当代老者并不抵触养老院的硬件与服务,他们追求的是自尊与体面的人生。截至年底,我国养老服务床位已超万张。但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民办养老院却一半空位。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机构养老供不应求,资源利用率却不高。

而在国外,机构养老起步早,健全的经营制度和法律法规,使之能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运作。以瑞典为例,作为北欧福利型模式的创始者,社会津贴水平高,养老金可达退休前工资的70%,且享有几乎免费的医疗服务。

瑞典老年福利机构主要分为入户服务公寓、老年公寓、疗养院等。入户服务公寓是老年人租住、由市政部门根据需要提供入户服务;老年公寓则收住生活无法完全自理并需要经常性照料的老年人;疗养院则配备专业护理人员24小时照料患老年痴呆症、晚期重症以及需要经常性医疗护理的老年人。

▲瑞典老人享受全世界羡慕的高福利

与北欧不同,美国则趋向产业化养老。世界闻名的,太阳城中心,就是老年人专业社区。那里不仅有独立的邮局、超市、医疗机构、银行、教堂,还有图书馆、健康娱乐中心和各种游泳池、网球场、高尔夫球场、保龄球场等运动场所,堪称老年人的乐园。在美国,要求养老机构全天必须有具备执业资格的护士值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受过培训并持有证书,但诸如人力不足和员工流失率高等问题也都存在。

▲美国太阳城中心图片源自美国太阳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886.html